3月末的舟山港春寒料峭,但政策的暖风已经吹来。
3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的批复。
批复时间正值浙江自贸区挂牌三周年之际——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区,浙江自贸区119.95平方公里的实施范围全部位于舟山市,2017年4月1日浙江自贸区挂牌成立。
《若干措施》对有关引进油品贸易国际战略投资者、推进石化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油气全产业链、提升油品流通领域市场化配置能力、健全船用低硫燃料油供应市场等十余项工作作出批示。
浙江自贸区一位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若干措施》争取工作历时两年多,涉及十余个国家部委,政策突破点多,难度非常大,这次取得重大突破实属不易,“是针对浙江自贸试验区油气领域改革创新中遇到的难题研究提出,每项政策举措背后都是企业经营发展中对应的具体问题。”
4月1日,中国油气产业智库联盟专家刘满平在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全国自贸区中首家针对特定产业出台具体支持性措施,一方面是将近几年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成果落到实处,付诸实践;另一方面体现先行先试、逐步推广的改革实践特点。”
“《若干措施》偏重点和指向性强,与此前批复的新疆油气体制改革侧重于上游改革不一样,这次根据浙江省油气资源市场情况和自由贸易区业务和功能特点,出台的若干支持性措施主要偏重于油气下游、贸易和流通方面,指向性比较强。”刘满平分析说。
油品全产业链格局渐成
舟山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自古以来舟山港便是船舶停靠、货物贸易的天然良港。
在自贸区成立前,每年经过舟山附近海域的国际航行船舶超过10万艘次,与新加坡相当,但围绕国际航行船舶、船东、船员服务的海事服务却因为制度不够优化,市场拱手让人。
作为中国参与国际油品竞争的代表,自挂牌之初,浙江自贸区就将“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作为建设重点。
所谓“油气全产业链”,即构建油气储运、加工、交易、补给、配套服务“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
其中,保税燃油加注是油气全产业链布局的第一个切入口。2017年6月以前,中国的外贸船供油市场一直是垄断状态,只允许国家批准的几家国有船舶燃料油公司从事此项业务。
伴随着油气改革进程的推进,国务院将区内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下放至舟山市,保税船供油市场放开。
但一直以来,因为政策的限制,中国的外贸燃料油均为直接进口,再转售出去,因此在价格上并没有竞争优势。
在上述背景下,浙江自贸区创新了全国保税船用燃料油投资经营新模式。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获批三年来,作为全国唯一试点城市,舟山承接国家权限下放,先后批复9家地方牌照供油企业,积极引进外资、民资,打破行业垄断。
数据显示,2019年,浙江自贸区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量为410万吨,已占全国40%,而批复前的2016年为106万吨。
具体措施中,浙江自贸区率先在全国创新保税船用燃料油通关便利化模式。创新推出跨关区港区直供、不同税号保税油品混兑、申报无疫放行、一船多供、先供后报、一库多供、两仓合一、等多项全国首创措施。
目前,加油通关速度比新加坡还快2小时,成为全球增速最快、效率最优、潜力最大的区域,跻身国内第一加油港、全球第八大加油港。
“《若干措施》站位比较高,国际化强,如明确引进油品贸易国际战略投资者,并引进国际油品贸易商资源。此外还提出建设国际能源贸易与交易平台,促进浙江自贸区加快发展国际油气贸易,做大做强LNG国际贸易。”刘满平分析说。
《若干措施》还提出,支持浙江自贸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国内期货现货交易平台合作,共同建设以油品为主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以“期现合作”为纽带,开展原油、成品油、燃料油等大宗商品现货交易。
制度创新表现突出
挂牌三年来,浙江自贸区初步探索形成了111 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56项。
这其中,有10项制度创新被国务院第四批和第五批复制推广。从涉及领域来看,国务院复制推广的10条制度创新中有5条为贸易便利化领域,5条为事中事后监管领域;从服务的具体对象来看,10条中有8条涉及到保税燃料油,涉及到金属矿石和粮食的各1条。
油气贸易是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基础,浙江自贸区先行先试,在全国率先开展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企业试点,商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批复2-3家企业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和配额,这是国家首次对贸易企业放开原油进口资质与配额。目前,浙江首张原油贸易牌照已获批复,第二张牌照也已完成公示。
燃料油混兑一直是国际上通用的生产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在海关等部门的支持下,浙江自贸区借鉴和对标新加坡发展经验,先后开展同税号和不同税号下保税油品混兑调和业务,提升了燃料油加注国际竞争力。
海事服务基地建设是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建设核心任务之一,发展船加油业务最终目标亦是推动海事服务产业集聚,最终建设千亿级海事服务产业集群。
浙江自贸区对标国际通行做法,在全国首创“一船多能”综合海事服务业务,将锚地海事服务从单一保税船用燃料油加注拓展至伙食和物料补给、船员更换及船舶管理公司交接等“一站式”海事服务。
此外,在全国首创锚地外轮物资供应新模式,制定出台全国首个《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航行船舶物料供应管理办法》,填补国内外供行业制度空白。
综合海事服务创新成效显著。自2019年11月浙江自贸区完成全国首单锚地综合海事服务业务,开展综合海事服务所需驳船从原来通常5艘缩减至2-3艘,为企业节省了十几万人民币的引航、吨税和船舶租金等费用。
一项项创新举措让浙江自贸区的综合指数不断提升。数字显示,浙江自贸区商事登记“最多跑一次”实现100%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样板,建成全国首个船舶无纸化通关口岸,船舶通关时间压减到2小时。
通过制度创新,舟山已成为我国重要油气产业集聚区,并跻身全球十大船用保税燃料油供应港口之列。
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子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浙江自贸区油品贸易交易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强,在浙江自贸区内注册的油品贸易企业已经超过5000家,2019年贸易交易总额达3000亿元。
“2019年,浙油中心累计集聚会员企业1400多家,新增会员企业444家,会员企业实现贸易量3200多万吨,同比增长超过50%,实现贸易额超过14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6%。”王子龙介绍说。
4月1日,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在提升油品流通领域市场化配置能力方面,赋予自贸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进一步提出支持自贸试验区适度开展成品油出口业务,允许区内现有符合条件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开展成品油非国营贸易出口先行先试。